現年63歲的香港攝影師蘇慶強,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授課多年,從事攝影創作四十年。「Hong Kong/China Photographers」系列叢書的首作,正收錄其1980年代初至2000年代創作的五個系列作品,包括「Reflection on China」、「Still Night / 靜夜」、「This Mortal Coil: Alienated Urban Landscape」、「South China Portraits / 華南地誌」及「Transformation of Matter」,部分作品更被香港藝術館、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。

早在1981年,蘇慶強已開始拍攝中國,那時改革開放不久,到處可見共產主義的痕跡及毛澤東的頭像,同時資本主義開始「入侵」,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也產生出新的文化。蘇慶強的相機甚少出現人們的面貌,更多地透過城市風景及靜物呈現出這種獨特的現象,例如冰天雪地之下的毛澤東雕像,繪有傳統中國服飾的無頭木頭人偶;他還故意在「Reflection on China」作品中滲入兩張香港的照片,其中一幅是墳場前的廢車場,這種矛盾與強烈對比的畫面,與當時的內地竟有幾分異曲同工之處。

第二個章節是「Still Night」,蘇慶強帶著他的6×6哈蘇相機,在夜晚時分穿梭在香港小街後巷,敏銳地留意著身邊事物的細節,四處散落的垃圾、牆上的貼紙、被遺棄在街上的物件,在黑夜的寂靜吞噬下,這些黑白畫面顯得平靜。「在死寂與昏暗的黑夜裏,我充分感覺到生命的飄忽不定,一切都從黑夜中靜靜地過去。」他如此說道。蘇慶強透過作品思考光線所賦予事物的象徵意義,在一幅西九龍的照片中,背景是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,前面卻是光禿禿的土地,戲劇性的燈光地營造出強烈的對比。這種容易被人忽略的奇幻景象,以及事物在光影之下交織出來的詩意畫面,某程度上也是這都市的特色之一。

「This Mortal Coil: Alienated Urban Landscape」與他之前用直接攝影的手法截然不同,他以用寶麗來相機拍攝許多香港人熟悉的畫面,如高樓大廈、黃大仙廟、牆上的塗鴉、植物以及中環、灣仔的街頭面貌,不但將多張照片融合在一起,還在相片表面進行破壞性的刮塗,令作品變得半真實半抽象,有時甚至是模糊不清,映襯著這座城市的怪異。在他的眼中,香港的都市景觀像是個夢魘,許多舊事物/建築物不斷消失,人與人之間很疏離,這些看似快將壞掉的照片,正傳達出他的內心思緒。

1990年代至千禧年代於廣東省潮陽地區拍攝的「South China Portraits」,是蘇慶強最廣為人知的人像作品。他多次前往當地,與被攝者建立起關係,希望他們在鏡頭前自然地呈現自己,滿臉皺紋的老人神情往往很嚴肅、身穿紅色外衣的女人姿態比較從容、稚氣的孩童感覺更為隨和,出生於不同年代人物的舉止,隱隱透露出某些訊息。印象最深的是那幅屏風前的婆婆肖像,身穿的藍色衣服有種貴族的感覺,蘇慶強在金色屏風背景前拍攝她,為相片增添隆重感,正如西方貴族的肖像畫。

雖然同樣是拍攝被人遺棄或忽略的物件,最後的「Transformation of Matter」系列相比起「Still Night」 無疑更抽象及更具形式主義,他鏡頭下的布料、膠袋、褶皺的紙張等物件抽離原先存在的環境,在精美的光線及佈置下,彷彿被賦予新的生命或意義,然而當中的摺痕、標籤等細節,或多或少均滲透出這些物件的歷史或故事,當中某些衣服更是來自「華南地誌」的被攝者,自然令人聯想起它們的過去,即使是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泡泡紙碎片,也能與部分觀者產生聯繫或共鳴。攝影師通過物件本身尋找新的參考和身份來源,從而表達個人的內在想法。
蘇慶強攝影集《Hong Kong Photographers One – So Hing Keung》,2008年出版,204頁,收錄多幅1980年代至2000年代作品,可於「顯影·書櫃」/PhotogShop 購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