鐵馬,又稱人流管制障礙物,它的出現固然是為管理人潮,在擠迫的情況下疏導人群。在香港,鐵馬既是規範遊行人士路線的工具,某程度上也分開了示威者與警察。「鐵馬雖然是一個工具,但它背後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,鐵馬兩邊是很不同的人,鐵馬一邊是制度與強權,另一邊是民眾與雞蛋。」九十後藝術家吳碩軒(Jerry)如是說。他正於「WMA映香港攝影比賽作品展——機遇」聯展上展出作品「鐵馬圍城」,鐵馬既圍繞我城,更圍起示威者。

也是CapTV短片創作人
吳碩軒正職是CapTV員工,有份創作近日熱爆網絡的針砭時弊短片《Sorry Sorry風土病到壽終正寢版》,實際上,201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他,大學時已相當關心社會時事,參與反國教運動及雨傘運動,2014年曾創作道具紙幣作品「袋住仙」,諷刺政府的政改方案「袋住先」。讀書時期,學生身份與抗爭者重叠。畢業後,不平仍要鳴,近年他多次參與遊行示威,包括2016年的反釋法遊行,馬路上仍處處可見熟悉的鐵馬。
他拍攝許多遊行前後的畫面,示威者、警察、鐵馬(或欄杆),依然是遊行的構成元素,很多時遊行的路線會被鐵馬封阻,當人們想繼續前進時,就要被迫衝破這些防線。「如果用靜止的照片展示這些畫面,便彷彿定格在某一個瞬間,會失去那種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。」他將三種元素的畫面重叠在一起,然後將照片移印在木板上,連相框製成一個木燈箱,再將LED透光位置的木板鑿薄,令相片閃爍着紅綠色的燈光,變成一件攝影裝置作品。
「紅色代表危險,綠色是和平,身在前線的示威者都會明顯感覺到那種未知的情緒,究竟會否發生衝突?在和平與抗爭的臨界點之間,又應該如何抉擇?」他利用閃爍的LED燈光象徵警察的封鎖線,示威者的情緒在這條鐵馬線之間醞釀起伏,大家處於一個衝與不衝的狀態,表達出一種似有還無的衝突場面。
作品創作於2017年,當吳碩軒回憶一年前的畫面,更有一種模糊感覺,「移印在木板上的照片,更切合地表達出這種感受。」完成「鐵馬圍城」後,有加泰羅尼亞人對作品印象深刻,邀請他創作兩幅關於加泰羅尼亞人抗爭的作品,無疑是對他創作手法的認同。

行到鐵馬前了解真相
今年的「反送中」運動沸沸揚揚,他同樣多次走上街頭發聲,對鐵馬早已習以為常。「純粹遊行的話,鐵馬就是遊行路線的規劃工具,是一種限制。」然而,香港人懂得就地取材,鐵馬也被抗爭者用作屏障,用來阻擋警察的清場,與遍地開花的連儂牆一樣,印證港人近來的口頭禪be water。
他認為,大家都在這場運動裏覺醒、進步,少了許多裝睡的人,亦有許多民間組織自發投入運動(包括銀髮族),「現在藍絲與黃絲傳媒各自論述,大家對運動的理解不一樣,對事情不知就裏的人很容易偏向認同某一方,我希望有更加多的人走出來,了解事情的真相。」
或許,有些真相,不能只靠鍵盤戰士,還需走到街頭,行到鐵馬前。

WMA映香港攝影比賽作品展——機遇
日期:即日至8月4日
時間:12-7pm(星期一休息)
地址:中環永和街23-29號俊和商業大廈8樓WMA Space
原文見於果籽
One thought on “鐵馬圍城 分隔強權與雞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