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蟲、礦物、煙霧、奇木怪石、海洋貝類、砂石凝結物,攝影藝術家Daniel Eskenazi鏡頭下的物件無奇不有,以獨特視角捕捉大自然存在物的姿態萬千,這些影像既熟悉又陌生,美妙而又帶着神秘。「人們總以習慣的方式來觀看事物,其實即使同一片雲彩,每個人的觀感亦不盡一致,希望我的鏡頭能塑造出另一種欣賞事物的角度。」

年屆五旬的Daniel Eskenazi出身藝術世家,他既是倫敦Eskenazi畫廊的舵手,收藏無數亞洲藝術品;同時亦是一名攝影藝術家,創作許多靜物影像。對他而言,兩者相輔相成,藝術的薰陶令他更懂得用影像去表達,而攝影的創作,又令他更了解藝術的本質。
5歲時,爸爸已時常帶他參觀畫廊,耳濡目染之下接觸豐富的亞洲藝術,在不同的宗教、文化、藝術的影響下,歷練出對藝術的靈敏觸覺。即使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攝影教育,不過他對許多藝術家的表現手法早已了然於胸,從琳琅滿目的藝術品中獲得截然不同的情感,尤其亞洲藝術令他受益匪淺。「日本的花道及屏風畫,令我知道構圖平衡的重要性。」

Daniel在22歲時已接管家族的畫廊,大部份時間要處理畫廊事務,這反而令他做攝影創作時更有效率、更專注,他不想重複前人的創作,經常構思影像意念,做出耳目一新的作品。「我們生活在影像氾濫的年代,有些照片初看很有衝擊力,然而很快就沒有新感觀,我覺得好的作品是足以令人放慢速度、促進觀者思考的。」他拍攝過一系列煙霧的作品《Untitled》,一團團的煙霧有的像一棵樹、有的恍如一件陶瓷、有的令人想起蘑菇雲,各樣姿態各種曼妙,讓人嘖嘖稱奇,從而思考影像的構成與由來。
從1990年代初開始創作攝影作品,Daniel嘗試過街頭及風景攝影,他覺得在黃山拍攝的風景相片很像水墨畫,或多或少影響他對攝影媒介的看法。他的《Each Minute, Each Hour》系列作品用慢快門拍攝瀑布,黑白影像中猶如白絲般的流水充滿動感,然而細看卻充滿水墨畫的氣勢磅礴。

他對中國藝術的興趣還不止於此,最近在瑞斯帝中國藝術(Rasti Chinese Art)策劃的群展上,展出以中國文人傳統為基礎的《Synoptikos》作品。名字源自希臘文,意指通過局部來了解整體,他將鏡頭對準中國傳統文房的經典物件——文人石與樹根,它們都有美妙的表面,扭曲的外觀令其看起來很像雕塑。Daniel專注在物件的細節上,通過構圖改變樹根的尺寸,產生新的感知形式,不同的光影及角度亦帶來迥異的觀看視野。

他從日本屏風畫及David Hockney的寶麗來拼貼相獲得靈感,以並排的四幅直相來呈現作品,在麻布質感背景的襯托下猶如水墨畫,帶來神秘感。「人類的眼睛只能看到一部份視野,這意味着有時可能會錯過物件的本質,一件不能見到全貌的作品,反而能見到細節的精髓,令人發現它的本質。」正如畫面中的奇木盤根,歷經多年寒暑才能生長成形,放大的細節令人更專注在樹根的紋理及形態,這才是它的本質及值得欣賞之處。
·原文見於果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