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白與彩色、回憶與當下,在中國藝術家黃曉亮三十歲那年,劃下一條界線。在這之前,擅長光影的他喜歡懷舊及夢幻,創作出朦朧而有詩意的投影黑白作品。而立之後他感受當下,連攝影風格也有所轉變,以彩色影像呈現當下生活細節。33歲的他早前在中環Over The Influence畫廊舉辦首個個展《夜幕》,展出18幅黑白及彩色作品,從回憶說到當下。
說是回憶,是因為黃曉亮的黑白作品裡瀰漫著懷舊氣息。2009年大學畢業時,他結合攝影與投影的手法,創作了黑白影子作品《一個期待或新的奇蹟》,之後的《叢林日記》、《春-人間景》等作品都延續了這種創作手法,畫面中出現的孩童、動物、花草等若隱若現的事物,代表著他對過去的懷緬,是他童年時的回憶景象。黃曉亮挖空心思改善畫面,在工作室搭建場景,正如他這次展覽的作品所展示,「畫面的上半部份是投影,下半部份則是真實的水面,虛實結合,去呈現回憶那種模糊不清、難以辨識的感覺。」
攝影是種思考方式,也是一種視覺閱讀,黃曉亮經常思考投影與攝影的關係,通過燈光的投射及影像的疊加,令畫面顯得更有立體感。作品中的模糊影子,不禁令人聯想起傳統的皮影戲,對他而言,靈感反而是來自兒時玩耍的手影遊戲。影子也貫穿在他的動態影像中,展覽現場有兩個動態投影作品——不停轉動的電風扇及一直在行路的孩童。「影子是有共性的,能讓觀眾產生聯想,孩童的背影或會勾起大家的某些回憶。如果是真實的影像,反而會束縛了你的想像力。」
而立之年 捕捉當下
古人常說三十而立,香港導演彭秀慧的《29+1》就講述女生踏進三十歲後的心態變化,沒想到對黃曉亮而言,也是一個心理關口,在展覽開幕現場,他不時提起三十歲的變化。「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,忽然發現身邊許多事情都不一樣了,商場大廈好像也是突然出現的,變化很大,這讓我感到很迷惘。」他經常思考這個問題,有段時間甚至放下了創作,同時也不再追求對過去的回憶了,反而對日常的、真實的事物感興趣。
「成長後被社會的信息填滿,你的想法、生活方式處理態度,都會發生變化,在過程中變成熟了,也懂得了接受日常普通的東西。」2014年及2015年,他每天用手機拍攝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照片,數量達數萬張。「很多照片都是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拍攝的,之後篩選時發現,很多照片都是有共性的,畫面中都帶有一種不確定感,可能已經或即將發生一些事情。」
這系列作品多在傍晚時分拍攝,黃曉亮用冰冷的藍色調呈現出夜幕降臨的現場氣息,畫面中的人物都在做些瑣碎的事情,像在街上遊走,在窗前打電話,在橋下商量事情,「平時我們不太在意這些生活上的細節。」這系列彩色作品創作始於2015年,創作手法比起黑白作品更為複雜,黃曉亮利用電腦把手機拍攝的相片中的多餘元素去除,保留現場畫面的單純感覺,創作成畫作之後再打印成幻燈片,最後拍攝下幻燈片投影出來的畫面。如此大費周章,在真實世界提取虛構的元素,再還原為真實,黃曉亮故意將影像處理得曖昧不清,其實與其舊作一脈相承,同樣模糊了真實與夢幻世界。
黃曉亮,生於1985年,2009年畢業於青島大學現於北京及長沙工作。他曾獲得北京三影堂攝影獎及今日美術館的方駿藝術獎,也曾於上海M97畫廊、北京ChART Contemporary及See+ Gallery舉辦個展,最近在香港中環Over The Influence畫廊舉辦首個個展《夜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