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彩色攝影先鋒 William Eggleston

彩色攝影有超過百年歷史,但直至1970年代,彩色攝影作為藝術創作才開始廣泛被接受。1976年,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展出的一個彩色攝影展開始改變了人們對彩色攝影的偏見。展覽被認為是彩色攝影的分水嶺,象徵著彩色攝影得到藝術界的承認,作為展覽的主角,美國攝影師William Eggleston自然也奠定了他在現代彩色攝影的先鋒地位。

101

彩色緣起

早於20世紀初,法國發明家兄弟LUMIERE已發明了彩色底片,不過出來的彩色效果並不自然。1935年,KODAK公司研發初柯達彩色菲林,推動彩色攝影再走一步。儘管彩色更接近事物原貌,但攝影家們一直以黑白攝影為正宗,所以彩色攝影在藝術領域依然難佔一席位,到1950年代依然是黑白攝影的天下。開始出現變化是1960年代,當時Ernst HaasWilliam Eggleston已嘗試拍攝彩色照片,但多數情況下,彩色菲林只是旅行或一些特定情形下才會拍攝,作為創作的攝影師可謂寥寥可數,畢竟彩色菲林價錢更貴,感光度卻更低。1970年代彩色攝影技術成熟,彩色菲林價錢便宜,感光度也增高了,美國攝影界也開始重新認識、評價彩色在攝影中的表現,但要到1980年代,彩色攝影才成為主流。

彩色探索

最初,William Eggleston也是從黑白攝影開始,小時候喜歡彈琴畫畫的他,大學時期逐漸對攝影感興趣,當時他頗受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及Robert Frank的作品影響,於是拿著朋友送他的LEICA相機,拍攝了一系列黑白照片。1960年代中期,他開始嘗試拍攝彩色照片,與另一重要攝影師William Christenberry一同探索彩色攝影。當時彩色正片菲林(Transparency Film)已很流行,沖印出來的效果也相當理想,當1969年MoMA攝影部主任John Szarkowski看到他的彩色作品時已為之驚訝,並遊說MoMA買下他的作品。1973年,他在哈佛大學教書時發現了轉染法(Dye Transfer),這種沖印方法可加強照片的色彩,他用這種方法來沖印自己的照片,效果非常出色。這種方法造就他一些非常著名的作品,例如1973年沖印的《The Red Ceiling》,紅色的天花非常有力量及有感染力,照片翌年更被美國搖滾樂隊BIG STAR用作專輯《Radio City》的封面。

201

彩色創作

生於美國南部田納西州,William Eggleston兒時跟隨父母搬至密西西比州,長期在陽光明媚的南部成長,無形中令他對色彩有特別感覺,拍攝場景主要也是在美國南部。他的鏡頭所拍攝的都是很平常的畫面,汽車、路牌、小旅館及一些很生活化的片段。有時是在空曠的背景下,以明快的色彩來凸顯現實的空虛;有時他會將不同的色塊組織在一起,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。對彩色的世界非常感興趣,覺得色彩是一種時代感覺的載體,也紀錄了時代的變化。儘管如此,當時像Ansel AdamsRobert Frank等著名攝影家都對彩色攝影不以為然,直至1976年,MoMA舉辦了William Eggleston的彩色攝影個展,一改業界對彩色攝影的偏見。與此同時,Stephen ShoreJoel SternfeldJohn PfahlJan Groover等攝影師也以彩色攝影進行創作,一同掀起了彩色攝影革命。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