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翻看歐美時尚雜誌,很容易辨出美國時尚攝影師David LaChapelle的攝影作品,飽和的色彩、畫面充滿戲劇張力且有怪誕的美感,他的攝影不只是一張平面照片,而是一場充滿迷幻而浮誇的視覺盛宴。他鏡頭下的情色世界引人遐想,以紙醉金迷的畫面重現這世代的貪婪與消費主義,以影像探討流行文化的病態。
David LaChapelle生於1963年,成長於七十年代,那是個毒品與搖滾樂盛行的年代,他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次文化中成長。他算是年少成名,17歲那年,得到藝術大師Andy Warhol賞識,為他創辦的《Interview》雜誌拍攝人物照片。這本雜誌關注時尚、藝術、娛樂等資訊,加上Andy Warhol名氣,至今仍是美國重要雜誌之一。在雜誌工作期間,David LaChapelle嘗試了多方面創作,1980年代初他拍攝下不少關於身體的黑白照片,1984年他在紐約303 Gallery舉辦展覽時的作品正是如此,而非如當下般絢爛的風格。到1980年代晚期,他以逐漸轉向鮮明色彩的攝影風格。他的作品往往獲得很好迴響,之後慢慢出現在《GQ》、《i-D》、《Rolling Stone》、《Vogue》等雜誌封面,因此David LaChapelle這名字也開始在Hollywood及名人圈子廣為人知,自己也與當時的著名街頭藝術家Keith Haring與Jean-Michel Basquiat成為了好朋友。
雖是時尚攝影,David LaChapelle的作品色彩鮮明且戲劇張力十足,風格靈感或與他最喜愛的兩位畫家有關: 巴洛克藝術先驅畫家Caravaggio及晚期畫家Andrea Pozzo,巴洛克藝術強調光影變化及明快色彩,且以宏觀的敘事見稱,所以他的攝影作品往往充滿故事,顏色鮮艷至幾近浮誇、低俗。畫面裡盡是性與慾望的張揚,華麗而娛樂性十足,這與他身處的名流世界不無關係。看過《大亨小傳》,便以為聲色犬馬的生活是子虛烏有,現實中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,早在美國攝影師Slim Aarons的鏡頭下有所記載,David LaChapelle則以較超現實的畫面,諷刺風流物慾的名人生活,他還以類似其攝影作品的畫面,利用紙皮箱結合照片做成裝置藝術。
他的攝影風格怪誕風趣,時常在時尚攝影中加入許多藝術元素, 在從某些作品中,能看到Cindy Sherman、Andy Warhol、Jeff Koons及達利等藝術家的影子,他模糊了藝術與商業的界線。赤裸的男女穿著現代服飾,背景經過精心佈置,有時是荒野、廢屋,有時卻有金碧輝煌,帶著巴洛克風格影子,畫面美而怪誕,他以影像來反諷當下氾濫的消費文化。而這種引人思考的創作,也令他獲得藝術家的美譽。他將商品藝術化,同時將藝術商品化,聽起來有點村上隆的味道,是大眾文化的反射鏡。說到大眾文化,David LaChapelle除了是攝影師,也是MV及電影導演,No Doubt樂隊歌曲<it’s my life>及Britney Spears歌曲<Everytime>等歌曲的MV均是出自他之手。

One thought on “影像反諷消費主義 David LaChapelle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