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法國攝影師及紀錄片導演Raymond Depardon,自然會想起他在非洲多國拍攝的戰爭照片,我印象最深刻的,反而是他1980年在格拉斯哥拍攝的照片,作為蘇格蘭最大都市及曾經的重工業城市,格拉斯哥的荒涼令人覺得不可思議。在這批作品塵封33年的同時,格拉斯哥也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,所以當他2013年首次展出這些影像時,呈現的不只是封存許久的舊照,也是很多人對於格拉斯哥這座城市的回憶。

年輕時走過非洲的烽火大地,年邁時為法國總統奧朗德拍照,今天八旬誕辰的Raymond Depardon,一直深受法國人愛戴。十二歲時,他已對攝影產生興趣,四年後,自學成才的他從家鄉農場前往法國的中心巴黎,不久後成為一名自由攝影師。1960年,十八歲的加入巴黎Dalmas通訊社,1966年與幾位攝影師創辦Gamma圖片社,這段時間他拍攝過不少國際性事件,包括阿爾及利亞戰爭、尼日利亞政變、乍得內戰等,可謂目睹非洲的去殖民地化過程,更憑後者的戰爭報道獲得1977年的普立茲新聞攝影獎。翌年,他加入著名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,繼續在世界各地進行拍攝及報導,一直至今。在拍攝照片的同時,他在1974年開始拍攝紀錄片,多年來拍攝過十多部作品,以法國司法系統為題材的紀錄片《公然犯罪》(Délits flagrants),更曾獲1995年凱撒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。

說回他的代表作之一《Glasgow》。1980年,Raymond Depardon受英國《星期日泰晤士報》委託,前往格拉斯哥拍攝關於富人和窮人的專題報導。這座蘇格蘭最大城市過去十分繁華,曾是大英帝國第二大城市,1970年代,隨著重工業的沒落,當地陷入經濟衰退,失業率高漲。報社的原意是透過富裕及貧窮地區的對比,凸顯出這座城市的矛盾,雖然攝影師也曾拍攝過哥爾夫俱樂部及富人,然而他們並非炫耀之人,無法呈現出那種貧富懸殊的畫面,最終導致這些照片未被獲報社刊登,自此被埋藏於攝影師的菲林盒中長達33年,直至2013年他在巴黎大皇宮舉辦回顧展《A Sweet Moment》,其中展出的部分格拉斯哥的照片引起人們的關注,也促使他在2016年出版《Glasgow》一書。

回想當日,身為外來者的Raymond Depardon不懂英語,也對這座城市一無所知,每天就在這座城市最貧困的地方流連,拿著一部Leica Reflex相機及28mm鏡頭,裝上Kodachrome 64菲林,邊走邊拍攝。他雖然聽不懂他們的說話,卻仍記得人們的熱情與親切,尤其是小朋友,總是開懷地帶領這位法國人進入他們的世界,這些簡單、自然的日常生活畫面,吸引他按下快門。殘破的建築、陰鬱的天空、灰暗的畫面,瀰漫著一股疏離感,揭示出英國大都市表面光鮮亮麗背後的貧窮與困苦。

在記錄社會現實的同時,攝影師並沒有刻意強調人們的淒涼或貧困,而是透過畫面中的一點點色彩點綴,如紅色的汽車、粉紅色的泡泡或裙子、女士的紅衣外套等,為這座簡樸的城市增添一份活力及美麗。這些照片即使單獨來看,不論是色彩的掌握、構圖的拿捏,每幅均是非常出色的街頭攝影作品,可謂城市攝影的經典範例。更何況,如此的城市面貌早已消失,如今的格拉斯哥已是歐洲十大金融中心之一,當人們重溫舊照時,也為照片增添趣味及話題。
照片來源:Magnum Phot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