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Art Basel與Art Central攝影作品

今年Art Basel與Art Central的攝影作品明顯比往年少,在寥寥可數的作品中,倫敦Carlos Ishikawa畫廊展出英國藝術家Ed Fornieles的作品《Association Works》頗有驚喜。驟眼看以為是網絡迷因(meme)大集合,細看之下會發現圖像與圖像之間有明顯或微妙的關係,這種鏈接可能是畫面上、也可能是概念上。例如梵高的《星夜》令Ed Fornieles聯想起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《冨嶽三十六景》的「神奈川沖浪裏」,這幅畫作與巨浪產生聯繫,而巨浪又令藝術家聯想起「摩西分紅海」的典故,一幅連接一幅的圖像串連起一個恍如迷宮般的作品。

在影像泛濫的年代,在無限的圖片庫中發掘出相似的作品,再進而發展出一種風格,實屬不容易。Ed Fornieles穿過時空的迷宮,以豐富的想像力創建出天馬行空的影像鏈,令觀者頓時打開想像力的大門,也挑戰人們如何看待、處理及吸收圍繞我們的影像,這一點無疑十分有啟發性。不過,這種創作方式也有其侷限性,它雖然能引導新觀眾進行思考,當人們瀏覽多幅此類作品後,卻很難持續感受到驚喜,這或許也是藝術家沒有大量創作這系列作品的原因。

Ben Brown Fine Arts畫廊帶來曾廣智、Paul Anthony Smith及Awol Erizku等藝術家的作品。路過畫廊時,被非裔美國藝術家Awol Erizku的作品《Girl with Bamboo Earrings》(2009) 吸引目光,它令人直接想起荷蘭畫家Vermeer的名作《戴珍珠耳環的少女》。兩者的構圖、動作及表情均十分相似,原本以為只是另一幅模仿名畫的影像,後來得知這只是藝術家2012年個展《Black and Gold》其中一幅作品,還有靈感來自達文西的《Lady with a Pitbull》及取材自卡拉瓦喬的《Boy Holding Grapes》等。

看過整個系列後,就能明顯感受到藝術家的創作理念,這些名畫中的人物,無一例外均由白人變成黑人模特兒,間接道出有色人種在藝術史上的缺失。Awol Erizku以非裔藝術家的身分,透過挪用名畫的肖像或以Nefertiti頭像為主題,挑戰白人主導的藝術世界,建立起以非裔為中心的獨特視覺美學。

Awol Erizku生於埃塞俄比亞,在紐約South Bronx成長,在Cooper Union讀書期間對攝影產生興趣,並在耶魯大學獲得視覺藝術的碩士學位。他的創作不侷限於攝影,也拍攝短片、當DJ,2018年曾在香港展出一系列霓虹燈的裝置作品。

藝術家在商業攝影方面也取得成功,2021年2月,美國黑人詩人Amanda Gorman登上《時代》雜誌封面,身穿黑色連衣裙的她,在黑色背景的襯托下十分突出,這幅影像正是出自Awol Erizku的鏡頭。當然,他的另一幅照片或許更廣為人知——2017年,歌手Beyoncé在Instagram宣佈懷有雙胞胎,這幅宣佈懷孕的照片也是由他操刀拍攝,也是當時IG歷來最受歡迎的帖子(有逾630萬個Like)。

Galerie du Monde畫廊展出台灣藝術家吳季璁的作品,遠看氣勢磅礡的山峯像是一幅傳統的山水畫,其實是利用藍曬作品創作而成的效果。「我很喜歡作品能迷惑觀眾,既模糊攝影與繪畫的界線,也探索水墨畫的可能性。」

誕生於2012年的作品《皴法習作》(Wrinkled Texture),以藍曬法替代筆墨,在宣紙塗上感光材料,記錄彼時彼刻的光影明暗,皺摺的紙張效果猶如岩石,藉此呈現出山巒的宏偉氣勢。皴法是一種水墨畫技法,以書法的筆墨精神勾勒出山石的紋理及質感,從而投射畫家內心的山水景物。

之後數年,他繼續研究藍曬法及宣紙,2015年的作品《氰山集》(Cyano-Collage),擺脫畫面的佈局及畫作尺寸的局限,將數十幅藍曬宣紙在畫布上進行剪輯拼貼,從而建構出峯巒雄偉的景象。由於宣紙的質感非常柔薄,方便他將其貼附在畫布上,再塗上壓克力膠進行固定。其間他也會貼上白紙,用手指在畫布上抹走多餘的紙張,以呈現中國畫的留白效果。

由於時間及篇幅關係,無法所有攝影作品逐一介紹,在香港為數不多專注攝影藝術的La Galerie畫廊,帶來三位法國攝影師的作品,包括創作《Space Project》系列作品的Vincent Fournier、以多層照片拼貼出立體香港建築物及照片的Camille Levert,還有畫廊創辦人兼藝術家Cyril Delettre。

在Art Central的「Made in Hong Kong」環節,被牆上兩幅反光的「月亮」照片吸引目光,當觀者開始研究月球表面的痕跡時,卻不免被作品的名稱拉回現實——《香港旺角洗衣街195號》(另一幅是186號)。攝影師凌中雲拍攝的,其實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欄柱。

從小喜歡走路的他,某夜某時在旺角洗衣街留意到一系列圓柱型欄柱,雖然擦肩而過無數次,但那次才真正「看見」它。這些鐵質的欄柱本來塗上厚厚的油漆保護層,由於行人長年累月的觸碰,欄柱頂部的油漆終究抵不過歲月的洗禮,開始逐層剝落。凌中雲俯視欄柱的頂部,這種斑駁的痕跡,正恍如月球的表面,他以中片幅相機記錄下這個畫面與感覺。

2017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凌中雲,擅於以獨特的視角探索城市中的平凡事物,作品引起觀者的共鳴。月亮向來象徵著情感的寄託,今時今日的香港,許多人無法共聚街頭賞月,當思念身處異鄉或失去自由的他們時,不妨抬頭望向月亮,月光會提醒人們的這份記憶。對凌中雲而言,這幅「月亮」比真實月光更親近,「因為它記載我們在街上的痕跡,我們的月亮,只需低頭便看到。」

·歡迎追蹤「顯影」IG(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hotogstory/)及透過Payme( payme.hsbc/photogstory )支持「顯影」繼續攝影寫作及網站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