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地記者Dmitri Baltermants 記錄二戰殘酷與蘇聯士氣

說起二次世界大戰,衝突、傷亡、殘酷、悲傷是大家會首先聯想到的詞語,在蘇聯戰地記者Dmitri Baltermants(1912-1990)的鏡頭下,還有一份或許不應讚揚的美感。5月13日是Dmitri Baltermants的百歲誕辰。1912年,他出生於波蘭華沙,兒時移居俄羅斯,父親在沙皇軍隊擔任軍官,可惜在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。自小成長在軍人家庭,年紀輕輕已感受過戰爭的殘酷,令他擁有過人的堅韌能力。

1930年代,他在莫斯科國立大學修讀數學,其間對攝影產生興趣,當1939年歐洲爆發二戰後,他隨即開始攝影記者的生涯,為蘇聯官方報紙《Isvestia》拍攝照片。最初他常在克里姆林宮拍攝官方活動,1941年,德國開始進攻蘇聯,戰火才蔓延至蘇聯本土。這場戰爭是二十世紀傷亡最慘烈的軍事鬥爭,造成逾二千萬人死亡,當中更有不少人是因疾病、飢餓及俄羅斯的嚴寒天氣而身亡。Dmitri Baltermants雖然兩次受傷,卻幸運地逃過一劫,然而他身邊的許多士兵及攝影記者,卻無法逃離這厄運。

從1941年到1945年盟軍獲勝,Baltermants拍攝紅軍在蘇聯和烏克蘭的戰鬥、史太林格勒戰役和柏林戰役等,捕捉士兵們的衝鋒陷陣、躍身跨過戰壕的瞬間、用望遠鏡觀察敵情的畫面、被遺棄在郊外泥濘道路上的士兵屍體、夜戰時砲彈的光線和白色煙霧十分絢麗,還有1942年納粹在克里米亞半島東部城市Kerch屠殺猶太人過後滿地屍體的場景⋯⋯由於當時蘇聯有非常嚴厲的審查制度,只有有助提升蘇聯士氣的照片,才會被官方報紙刊登出版,因此他拍攝的許多精采而殘酷的影像,一直到赫魯曉夫時期才得以展示,因此西方攝影界對他的認識,並非一直很全面。

二戰過後,他成為蘇聯圖片雜誌《Ogoniok》攝影師,在官方場合拍攝蘇聯國家領導人及愛國宣傳活動,也拍攝毛澤東及卡斯特羅等共產主義同盟國家的領導人。1990年,Dmitri Baltermants與世長辭,終年78歲;翌年蘇聯解體,也標誌著冷戰的結束。他的一生見證蘇聯的誕生以及它如何走向滅亡,他的鏡頭捕捉過戰火的無情與人類的悲痛,在殘酷的戰爭底下,Dmitri Baltermants的相片早已超越單純的政治宣傳,出色的構圖也令其作品充滿電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