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內倫子 照片的「輕描」與生命的「淡寫」

2002年,三十歲的川內倫子(Rinko Kawauchi)憑藉《うたたね / Utatane》和《花火》兩本攝影集贏得木村伊兵衛賞,以低飽和度的色調建立起獨樹一幟的風格。轉眼二十年,今天50歲的她,對亞洲地區年輕一代的攝影師仍有重要的影響力。

川內倫子的照片,總瀰漫著淡淡的色調,朦朧的背景加上暖和的陽光,許多人會用「小清新」、「空氣感」或「日系相片」來形容。這種如夢境般、略帶失焦的表現手法,或許只是一種偶然,純粹是她的視力不好,在沒有佩戴眼鏡的情況下,模糊、柔和的畫面反而成就她的攝影風格,而淡雅的色調則與她使用的Fujifilm Pro400H菲林息息相關。

現在打開Instagram,不難看見這種風格的照片。誠然,川內倫子的照片很適合IG時代的產物,一來她偏向以6×6正方形格式的Rolleiflex相機拍攝,二來她拍攝的事物很廣泛,眼睫毛、雞蛋、水波紋、植物等,全是很碎片化的生活瞬間。若你單純看她在IG發佈的照片,確實很難梳理出脈絡,想要了解她的作品,還是要說她的攝影集說起。

2001年,川內倫子發表《花子》、《花火》和《Utatane》三本攝影集,這既是她的攝影起點,也奠定她日後的攝影風格。《花子》拍攝生活在京都的花子,川內倫子跟隨她的腳步,拍攝她從家到公園、體育館、通勤及參加殘疾人社區工作坊的畫面,以不同的視角記錄花子的日常瞬間。

《花火》一書拍攝的是日本各地放煙花的場面,她不只捕捉煙花綻放的絢麗瞬間,從中也加入週遭事物與人之間的互動,令照片瀰漫著一種美麗而不安的憂傷。《Utatane》是日文「転寝 / 打瞌睡」的意思,記錄的是鯉魚、花朵、海浪、蝴蝶、西瓜、祖父、太陽蛋等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風景,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畫面,正如瞌睡時走馬燈般出現的片段,還有漏氣的輪胎、鴿子的屍體,川內倫子即使描寫死亡與恐懼,也是很輕描淡寫的。

初看川內倫子的照片,的確很容易被她表面的小清新風格所吸引,容易忽略她背後對生命與死亡的看法,這在她2005年出版的《Cui Cui》和《AILA》裏面尤其明顯。《Cui Cui》拍攝的是川內倫子的家人,家庭的聚會、哥哥的婚禮、爺爺的去世、外甥的誕生,在死亡及生命這兩種矛盾及衝擊之間,還穿插著日常生活的場景。你或會將這些照片視為她的家庭相冊,但從中也能體會到她那淡然自若的處世態度,她幾乎是不帶情緒地描寫生死。「Cui Cui」指的是麻雀叫聲,這種隨處可見的鳥類象徵著平凡的日常,也意味著生老病死這種經歷,是所有家庭均會面對的「日常」。  

《AILA》更是對生命的讚歌,她如此介紹這本攝影集:「有些生物在出生後不久就會死去;有些生物天生就是為了被其他生物吃掉以維持其他物種的生命。」川內倫子拍攝孵化的小雞、剛誕生的嬰兒及馬匹、上鉤的小魚,還有蝴蝶、烏龜、昆蟲,與前作一樣,整個系列中間穿插著花朵、天空與植物等日常的場景。對這些生靈而言,活著已是一種祝福,哪怕它只短暫存在,川內倫子用她觀察入微的鏡頭,提醒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,包括歡樂、美麗,還有生死。

當然,川內倫子的作品並非只圍繞在日常的瑣碎小事,她也曾探索廣袤的地理景觀。當代的日本攝影不太關注自然景觀,然而發生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,卻改變許多攝影師的心態。2013年出版的攝影集《あめつち / Ametsuchi》(意思是天地),川內倫子拍攝的是日本傳統的焼畑農業(刀耕火種),即透過砍伐及焚燒林地上的植物,以獲得耕地的古老農業技術,當中也夾雜著阿蘇火山的景觀。2017年推出的《Halo》,更令人感受到遙遠的宇宙。至於2022年出版的《やまなみ / 山波》,則是她用三年時間拍攝滋賀縣殘疾人福利所「山波工房」。

近年,隨著女兒的降臨,川內倫子再次內窺自己的生活,對家庭及記憶的探索,也是她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題,這在她2020年的攝影集《As it is》裏也得到延續。女兒的誕生、蹣跚學步的樣子、家庭的出遊,川內倫子以母親的角度記錄下撫養孩子的平凡日常,當中也穿插著四季更迭的景象。在經歷過疫情後,當我們重看這些照片時,會發現這些簡單、自然的瞬間或小事件,原來卻非理所當然。川內倫子的照片有一種魔力,能令你不經意地融入自己的情緒,從而獲得不一樣的體會。在攝影集中,她透過照片的並列對比加強這種氛圍,利用照片為對頁的另一張相片註解,讓觀者感受到她的細膩心思。

·歡迎追蹤「顯影」IG(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hotogstory/)及透過Payme( payme.hsbc/photogstory )支持「顯影」繼續攝影寫作及網站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