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元泰博(Yasuhiro Ishimoto, 1922-2012)是日本戰後首位海歸派攝影師,雖然在日本的知名度不及森山大道及荒木經惟等,不過遊走於芝加哥與東京的他,在日本甚至西方攝影史上,均有不可或缺的地位。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選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,他拍攝的京都《桂離宮》(Katsura Imperial Villa)更被譽為日本建築攝影的典範,深深影響許多建築師及攝影師。
出生於三藩市,石元泰博三歲時回到日本高知縣,並在那裡度過少年時期。身為農民兒子的他畢業於高知縣農業高中,為學習現代農耕法,他在1939年重返美國,前往加州大學修讀農業。二戰期間,當日本在1942年偷襲珍珠港後不久,約十二萬日裔美國人被逐出家園,驅趕到全美各地的集中營,石元泰博也不例外,被監禁在科羅拉多州的集中營(Granada Relocation Center),學業也因此中斷。

他在集中營期間愛上攝影,釋放後他先是在芝加哥西北大學修讀建築學,1946年認識美國日裔攝影師Harry K. Shigeta後,開始將重心轉向攝影,並於1948年轉校至芝加哥設計學院(即Laszlo Moholy-Nagy創立的新包浩斯芝加哥分校),跟隨美國攝影大師Harry Callahan、Aaron Siskind和Gordon Coster學習攝影,在校期間也曾獲得不少攝影獎項。1953年,MoMA攝影部主管Edward Steichen策劃 《Always the Young Strangers》展覽,展出25位美國年輕攝影師的作品,這是石元泰博的照片首次進入MoMA。兩年後,他的作品更入選由Steichen策劃的著名展覽《The Family of Man》。
由於石元泰博在日本成長的經歷,Edward Steichen在1953年委託他協助MoMA設計策展人前往日本的寺廟及神壇做研究。作為芝加哥設計學院的畢業生,他熟悉美國當代攝影及包浩斯設計理論,在參觀桂離宮後,他立刻對這座建築物產生濃厚興趣。桂離宮建於日本十七世紀寬永年間(1624-1645),宮內有四座風格各不相同的書院及茶室建築,被公認為日本傳統美學的圭臬。

石元泰博有建築學及西方攝影的背景,這也讓他攝影風格有別於日本國內的攝影師,戰後日本攝影界奉行土門拳推崇的現實主義風格,石元泰博的攝影作品充滿線條與幾何美感,自然顯得與眾不同。他最經典的作品是《桂離宮》,結合包豪斯建築的簡潔線條以及日本宮殿的簡約及園林,嚴謹地展示出日本建築的獨特美感,在他用德國Linhof相機拍攝黑白攝影裏,桂離宮被分割成一個個靜謐而充滿幾何美感的空間,可謂完美融合東西方的獨特元素。1960年,他出版作品集《Katsura: Tradition and Creation in Japanese Architecture》,更邀來著名設計師Walter Gropius及丹下健三撰文,這系列作品也令他變得廣為人知。

1958年至1961年,石元泰博在芝加哥拍攝很多黑白街頭照片,並於1969年出版攝影集《Chicago, Chicago (シカゴ、シカゴ)》。1961年回到日本後,他曾在不同學府教授攝影。之後三十年間,他曾數次參訪桂離宮,以黑白及彩色相片繼續記錄它的美感。1974年,他事隔十年再次現身MoMA展覽,這時的他已恢復日本身份,以日本攝影師身分參加《New Japanese Photography》展覽,展出十幅桂離宮黑白影像。1996年,石元泰博被日本政府授予「文化功勳獎章」(Person of Cultural Merit);2004年,他將七千張攝影作品贈予家鄉的高知藝術博物館。石元泰博在2012年去世,享年九十歲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