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+攝影作品:王勁松《標準家庭》、張洹《族譜》

月初到訪M+博物館,其中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攝影作品,是中國藝術家王勁松的《標準家庭》。

王勁松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,也有涉獵攝影、裝置及行為藝術。1996年,王勁松邀請200個三口之家在照相館的紅色背景前拍攝家庭照片,原本的拍攝動機是為油畫蒐集素材,他既繪畫出《標準家庭》系列油畫,同年也創作出同名的攝影作品。照片中的一家三口正襟危坐,雖然每個家庭人物的身分、職業及容貌各不相同,然而當重複的影像整齊排列在一起時,卻呈現出驚人的相似之處。 這些照片不但可見當時中國人的精神面貌,同時也反映出社會政策對於家庭結構帶來的改變。

當時中國內地以推行「一孩政策」多年,傳統的大家庭逐漸變成標準的三口之家,照片的父母幾乎都讓兒女坐在中間,以顯示對家中唯一血脈的呵護。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,《標準家庭》以一致及重複的照片呈現出這種現象,在「計劃生育」的時代背景下,觀眾很容忽略每個家庭的故事。王勁松以簡單、直觀的家庭照片,延伸出複雜的社會問題,令人反思「標準家庭」帶來的後果,而個人的意志又是如何在國家意識形態下、在時代的洪流下中變得消聲匿跡。

王勁松《標準家庭》

中國藝術家張洹的作品《族譜》以九張照片呈現,記錄的是他千禧年在紐約的一次行為藝術表演。

生於1965年的張洹是河南人,1991年到北京入讀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課程,翌年成為北京東村藝術家一員,行為藝術的代表作有《12㎡》、《65公斤》及《為魚塘增高水位》等。他曾如此解釋用身體創作的原因:「我發現自己的身體能成為我的語言,它是最貼近我本質的東西,能夠讓我為他人所認識。」

1998年,張洹移居紐約後,曾創作過一系列探索自我身分認同的作品(他也受從香港移居美加的藝術家曾廣智的《East Meets West》作品影響),2000年創作的《族譜》是他這段時期的標誌性之一。當時他身處紐約一個公園,三位書法家在張洹的臉上不停寫字,包括他親友的名字、面相的術語等,額頭上還寫著「愚公移山」,這個用來表達堅持不懈的成語,曾被毛澤東用來表達「反帝反封建」的決心。

張洹《族譜》

隨著墨水越來越多,臉上的文字也逐漸難以辨別,最終變為一片墨黑色,而張洹的臉容也幾乎無法辨認,反而令人專注在他凌厲的眼神。藝術家透過象徵中國傳統的書法,在身處西方世界的他身上留下的痕跡,表達家族、東方文化對個人的影響,以及思索自身中國人的身分。《族譜》現正被M+博物館收藏,展覽現場的九張照片尺寸逾三米,頗具視覺震撼。

圖片來自M+博物館

·歡迎追蹤「顯影」IG(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hotogstory/)及透過Payme( payme.hsbc/photogstory )支持「顯影」繼續攝影寫作及網站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