儘管彩色影像誕生已逾百年,但今時今日,當我們討論彩色攝影時,仍狹義地定義為一張彩色照片。1976年,美國攝影師William Eggleston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舉辦彩色攝影展,開始改變世人對彩色攝影的偏見。展覽被認為是彩色攝影的分水嶺,提升攝影媒介的藝術地位,令其成為一種備受認同的藝術形式,而Eggleston也被譽為彩色攝影先驅。

相片由Eggleston Artistic Trust及David Zwirner畫廊提供。
轉化平凡日常 時代感覺載體
說起Eggleston,還是不難避免地談到他對彩色攝影的貢獻。雖然彩色更接近事物原貌,但攝影界一直以黑白攝影為正宗,Eggleston最初也是從黑白攝影開始,當時他受布列松及Robert Frank的作品影響,曾用徠卡相機拍攝過一系列黑白照片。1960年代中期,他開始嘗試拍攝彩色照片,1969年,當MoMA攝影部總監John Szarkowski看到他的彩色作品時,已為之驚訝,這也為後來的展覽埋下伏筆。
「藝術家展示的視角,今天看來或許平凡無奇,但在那時是很前衞和特殊的。當時很多畫家利用彩色照片或寶麗來當成畫素描的工具,Eggleston的出現令人知道彩色攝影並非附屬品,是有其獨有的地位及意義。」中環卓納畫廊高級總監許宇如是說。

縱使當時已有不少攝影師開始拍攝彩色照片,但甚少能真正找到彩色攝影的語言,Eggleston的作品不是對黑白攝影的反叛,亦非引人注目的廣告照片,而是一種時代感覺的載體,他透過生動飽和的畫面,將美國南部城市的平凡日常,轉化為一種充滿時代感的影像。
Eggleston對色彩的領悟,也與他的成長息息相關,生於田納西州,兒時跟隨父母搬至密西西比州,南部城市常年陽光明媚,一切景色看起來都是顏色鮮艷,無形中令他對色彩有特別感覺,而他在南部拍攝的照片,作品亦有較高的飽和度。他鏡頭下盡是平常的生活畫面,如汽車、廣告牌、街道、房屋等,有時在空曠的背景下,以明快色彩呈現出恍如超現實的畫面;有時則將不同色塊元素組織在同一畫面,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。
開車拍攝 窺見不同階層
1970年代,Eggleston嘗試各種相機及不同規格菲林,還率先將中片幅、大片幅結合彩色菲林拍攝,令作品呈現出質感豐富的細節。卓納畫廊最近舉辦William Eggleston同名展覽,作為藝術家在大中華地區的首次個展,展出他在1970年代拍攝的中畫幅與大畫幅攝影作品。畫廊現場不見他的紅色天花板、三輪車等標誌性作品,更多是他在孟菲斯街頭拍攝的生活片段,路燈、餐廳、加油站、汽車以及在當地邂逅的居民。
美國被喻為車輪上的國家,汽車文化是美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份。Eggleston身為一名汽車收藏家,汽車在其相片中更扮演重要角色,他的作品也可視為靜態版的美國公路片。「他時常開車到不同城市和州分拍攝,大部份作品都是隨着汽車的移動而拍攝的,令人感受到車輪衍生出來的時代感。」許宇說。在這些照片中,可窺見美國不同階層的經濟狀況,透過不同商店的外觀、汽車與路牌、加油站的可口可樂標誌等,呈現出當時美國人的物質生活。

William Eggleston
日期:即日至10月17日
時間:11am-7pm(星期二至六)
地址: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H Queen’s 5-6樓卓納畫廊
相片由Eggleston Artistic Trust及David Zwirner畫廊提供。
原文見於果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