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山水,或令人想起山明水秀的自然風景,香港攝影藝術家劉智聰《人間山水》作品,卻顛覆常人對中國傳統山水的想像,不見波瀾壯闊的山水風光,而是以城市街頭或廢屋裏的物件象徵「人間山水」,藉此隱喻人生的高山低谷。
從《人間山水》到《山水文明》
人類向來嚮往大自然,劉智聰說,傳統文人對山水的想像,並非很寫實的景象,而是一種山水意境。《人間山水》源自2013年的作品《山水文明》,當時劉智聰在香港郊野拍攝人類在大自然留下的痕迹,探討人與大自然的微妙關係,意猶未盡的他,在2014年至2020年間創作出延續篇《人間山水》,在城市的不同地方尋找大自然的蹤影,「這個舉動看似矛盾,我透過自己的想像及轉化能力,在城市裏尋找、捕捉象徵山水的元素,拍攝時我時常與自己對話,究竟何謂現代城市的山水。」

《人間山水》的英文名稱是My Kind of Landscape,劉智聰透過作品尋找自己的山水定義,他鏡頭下的城市山水不是隨處可見的花草樹木,而是鬧市街頭的山水風景象徵物,垂吊的長帘像是瀑布、滿地的服飾恍如河流,全是他對都市山水的想像,也擴闊傳統的山水定義。另一邊廂,他走入即將清拆的家居,發現另一種山水風景。「很多人家中有森林或山水的牆紙或窗簾,用來裝飾家居,這某程度上可見屋主的品味,只是這些朝夕相處的大自然風景,他們可能永遠不會去。」
走進別人的生活場所,令他好奇之前居住的人做過甚麼,他嘗試在荒廢的生活場景中尋找線索。「荒廢的地方有很多故事,留下很多幻想空間,創作時我會不斷投射自己的人生經歷。」他不僅欣賞前人留下的山水風光,在人去樓空的荒廢單位裏,還介入空間的佈置,利用在屋內找到的家具、布料及物件,做成臨時的山水雕塑。

操控空間細節 山水隱喻人生
他很享受創作雕塑的過程,只是創作過程並非一帆風順,當中不乏失敗例子;充滿挑戰的還有作品的呈現方式,當立體雕塑變成平面相片時,會流失很多東西,畢竟它只有一種角度,無法包含現場所有元素,因此未必所有相片都可成為令人滿意的作品。「攝影從來不是我的目的,安全回家才是目的,反而創作過程的思考更重要。」拍攝完畢後,他會將物件還原為原本狀態,彷彿現場是個臨時工作室。「相比起單純的廢墟拍攝,這種臨時的關係令拍攝過程有更深厚的感受。」
在英國修讀室內設計的劉智聰,本身從事廣告美術指導工作,他不是單純的staged photographer,更多的是在操控空間的細節,藝評人洪塵稱呼他為「場景設計師」。早在2014年出版的攝影集《對望》,他透過悉心安排的環境佈局,來拍攝廢墟裏的肖像照片。在其中一幅廢屋拍攝的《人間山水》作品裏,他將單位內的床單、被子等轉化為山水風景,透明膠袋的雕塑令人想起雪峯,與背景的山水圖案窗簾正好互相呼應,既抽象也具象。

展覽現場還有一個立體的山水雕塑,讓觀眾從不同角度去欣賞。「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位置代號入座,有人會欣賞山峯的位置,有人留意山腳的細節,藉此以山水隱喻人生的高低起落。」
人間山水——劉智聰個展
日期:7月27日至8月9日
時間:11am-1pm、2pm-6pm(星期二至日)
地址: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-02光影作坊
原文見於果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