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說iPad及電子書籍當道,但書籍仍有知音人,圖書館聽落是老餅的代名詞,卻仍吸引萬千在文字世界追尋知識的人。網上經常有人轉載「世界十大最漂亮圖書館」此類的文章,每間圖書館都美輪美奐,細看照片,原來當中不少都是法國攝影師Franck Bohbot的作品,2011年開始,他展開名為「House of Books」的攝影計劃,從巴黎出發,踏足意大利、日本、美國等多個國家,拍攝下世上各座書本的天堂。

1980年生於巴黎,他自小喜歡音樂、鍾意打鼓,後來當捧起相機時,才忽然明白音樂只是興趣,攝影才是生命。2008年是轉捩點,他開始以記錄式的創作手法,拍攝城市建築以及空曠無人的空間,他說正是攝影,激發自己對建築與空間的興趣。他覺得,不論大都市還是小村莊,建築其實無處不在,或普通或壯觀,透過鏡頭,他想系統地研究人與建築的關係。
House of Books
拍攝圖書館,Franck Bohbot並非開創先河之人,難得是他以詩意的鏡頭來捕捉這個被建構出來的書籍世界。細看「House of Books」系列作品,畫面中沒有任何讀者,空曠而沉寂,看起來似乎是個被棄置的地方,令人不禁想像到底發生過甚麼事情。
他通常在圖書館關閉時拍攝,綿綿不絕的書籍與空間給人無限想像,乾淨俐落的畫面其實保留許多細節,同時間又充滿詭異的氛圍。他由巴黎的圖書館開始,慢慢踏足羅馬、東京、波士頓等地,用連貫的手法捕捉不同圖書館的氣氛,他說藉此向這些偉大的建築物致敬,而這個拍攝項目正以影像為媒介,向世人展示圖書館的宏偉——這是知識構建而成的建築。

類型學攝影
圖書館之外,他其實也以同樣手法拍攝游泳池、火車站、博物館、劇院等,以同一種構圖手法進行系統式的拍攝。這自然是受到德國藝術家夫婦Bernd and Hilla Becher所影響, 二人數十年如一日地持續拍攝水塔、煉鐵廠、礦井等工業建築物,作品構圖嚴謹、追求客觀,掀起類型學攝影(Typology Photography)風潮,既豐富主題,又帶來互相比較的意味。
此外,拍攝黑白建築攝影的Julius Shulman及拍攝博物館的Thomas Struth,更讓他發現真正的建築攝影。然而,他受電影攝影及畫家的影響,甚至比攝影師還要大,他喜歡著名導演Martin Scorsese的作品、也鍾意畫家Edward Hopper,事實上他畫面中偏淡的色調,或多或少正是Edward Hopper所影響,帶有一種沉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