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個多月來,催淚彈煙霧瀰漫的畫面,重複在街頭上演,站在警察與示威者中間的,還有一班攝影記者。在做直播及拍攝的同時,他們曾遭受催淚彈、胡椒噴霧、橡膠子彈,甚至水炮車的顏色水,而警方騷擾記者拍攝及採訪的情況,不僅時有發生,甚至以「記你老母」侮辱記者。自六月以來,前線記者一直緊守崗位,揹着沉重的攝影器材,無懼炎熱與雨水,不畏白衣人與福建幫,努力紀錄真相,讓世人見到香港記者的專業與勇敢。
雖然記者要保持中立的角色,但身在示威衝突的最前線,人心非鋼鐵,所見所聞又豈會沒有感受?《Magazine P》夏季號與攝影師范家朗合作,邀請十位任職路透社、端傳媒、蘋果日報、南華早報及HK01等不同傳媒機構的攝影記者,以工作時的裝備示人,從幕後走到鏡頭前,講述他們的心聲。
記者的責任是觀察與紀錄,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光環,即使被警察喝罵也不會影響工作,「不會用照片去英雄化或妖魔化任何一方」。路透社攝影記者蕭文超說,「一直以來,警方及示威者都相信記者的中立,才讓我們遊走於兩邊之間,然而今次警方明顯認為記者是示威者的朋友。」
好多人看直播會憤怒、會痛哭,攝影記者身在前線,這種感受更強烈。身為自由攝影師的林若勤說:「每天都要奔跑,也會發惡夢,還會躲起來擦眼淚。」端傳媒的梁詩聰說,「我是很難流淚的人,在悼念活動見到一位女士一邊哭着一邊鮮花足足十分鐘,令我感覺個心揦住揦住很痛!」蘋果日報攝記何家達坦言,「我們見到那些場面同樣會傷心憤怒,不會完全理智到沒有感覺,只是先壓抑情緒,不讓情感支配自己而導致有所偏頗。」HK01記者羅君豪則說,「我先是一個人,然後才是一個攝影師,若眼前有人有生命危險,我會先救人而不是影相。」
眾人也分享了對今次運動的看法,HK01的鄭子峰說,「這次運動令年輕人覺醒,人與人彼此多了連結與信任。」蕭文超也認同,「最感動是年輕一代的那種團結,大家互相幫助,看到香港人很漂亮的一面。」林若勤則道出問題的核心,「我希望未來政府能更耐心聆聽年輕人的聲音和訴求,只有真正的溝通才能解決彼此的分歧。」
·詳細內容請支持《Magazine P》雜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