稱呼David Bailey為名流攝影師,不是因為他鏡頭下星光熠熠,從David Bowie到英女王都不或缺,而是他影名人影到連自己都變成明星。這樣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,Annie Leibovitz及Terry Richardson均是以攝影師身份揚名,繼而成為社會名人,不過說到這方面的先行者,非82歲英國攝影師David Bailey莫屬,成名於1960年代的他,被譽為時裝史上首位名流攝影師,至今仍活躍於人像拍攝。

若要論資排輩,David Bailey恐怕稱不上第一代時尚攝影師,在他之前法國攝影師Richard Avedon及英國攝影師Norman Parkinson已分別闖出一片天,更遑論十九世紀中期已出現的時尚影集。之所以有如此稱號,一來自然與1960年代名人輩出的時代有關,如The Beatles、The Rolling Stone等;二來也因他的獨特風格得到雜誌及名人青睞,平步青雲走進名人堂;再者也因他與當時另兩位攝影師Terence Donovan及Brian Duffy,共同創造1960年代Swinging London(搖擺倫敦)的風格。
Swinging London風潮
在這之前,雖然偶有先行者如Norman Parkinson將時尚攝影帶出影樓,但主流時尚雜誌的拍攝手法仍是端莊高貴的攝影棚照片,David Bailey當時以不拘一格的手法,掀起Swinging London的風潮,喇叭褲加上迷你裙,那是屬於1960年代的倫敦街頭時尚。與他共同成就時尚事業的,還有模特兒Jean Shrimpton,1960年,僅22歲的他成為英國《VOGUE》雜誌合約攝影師,主動找來之前在攝影工作室認識的Jean幫忙,共同創造Swinging London風潮。

這位自小有讀寫困難的攝影師,擺脫大片幅相機的掣肘,輕鬆地帶上一部小相機與Jean到郊外拍攝,沒有閃光燈也不用腳架,拍攝時捨棄標誌性建築物,而是街頭雜亂的背景及歪斜的水平線。沒有優雅的指定動作,更多的是他捕捉Jean不經意的動作,當時雜誌編輯也覺得他離經叛道,作品雖然有所爭議,最後卻獲得空前成功。

1965年他出版攝影集《Box of Pin-Ups》,收錄Jean Shrimpton、Andy Warhol、Mick Jagger、The Beatles甚至黑幫兄弟Kray Twins等icon人物,成為這次風潮的經典之作。1966年,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的電影《春光乍現》(Blow-Up) ,劇中玩世不恭的攝影師正是以他為原型。而他與Jean的羅曼史,後來在2012年也被BBC電視台搬上螢幕,拍成傳記電視電影《We’ll Take Manhattan》。

時裝照片重要的是人
David Bailey雖以時裝攝影成名,不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,卻是他的人像作品。由早期的Jean Shrimpton、John Lennon到近年拍攝的英女王,利用白色背景去捕捉拍攝對象最自然的一面,影像簡單而直接,不過在這些看似重複的構圖中,卻捕捉了獨一無二的神緒和情感。他覺得自己沒有甚麼風格可言,只是他需要許多時間與被攝者建立對話與關係,發掘對象的內心世界。
他曾說,時裝照片其實是關於人的照片,而不是模特兒,是她們的個性令照片變得突出,而非樣貌,他關注的是照片中的情感——這種風格也貫徹在其人像作品裏。
2014年,英國王室為慶祝女王88歲壽辰,邀請David Bailey來到白金漢宮為她拍照。他形容英女王有一雙慈祥、親切的眼睛,同時閃耀著頑皮、淘氣的光芒。拍攝時,攝影師故意問女王佩戴的珠寶是否真貨,頓時讓她哄堂大笑,現場氣氛也變得十分輕鬆,David Bailey隨即捕捉英女王笑容滿面的時刻,這張照片也被印在加拿大發行的郵票上。
4 thoughts on “名流攝影師 David Bailey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