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家具負片 立體變平面

世事不是非黑即白,顏色也是如此,黑白之間還有不同程度的灰色。來到中環白立方畫廊,展覽現場是一片灰色空間,有種靜謐感覺,以配合藝術家秦一峰作品中的灰度。展覽空間的中灰色有如大自然物體的平均亮度(18度灰),而牆上的負片作品灰度則高達75至85度,很容易吸引觀者的目光,走近一看,那是一幅幅明式家具局部的負片影像。

1993年的作品《42個立方》,在平面的畫布上繪畫出42個立方體。

現年58歲的秦一峰既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,也是一位明式素工家具收藏家,當然更廣為人知的身分是藝術家。早在1983年,秦一峰已開始創作抽象藝術,多年來一直探討立體與平面的關係,1993年的作品《42個立方》,顧名思義在平面的畫布上繪畫出42個立方體。時至今日,他仍然在畫、依舊在探索,作品超過500幅。

1990年代開始,他收藏明代素工家具,所謂「素工」,即不以雕工見長,他形容為形式上的「少做」及細節上的「做足」,再直白地說,類似西方的簡約實用設計,「就是盡可能地用最基本的元素進行藝術創作,而且要耐看。」2006年至2009年期間,他曾編著《明式素工圓方形制》,書中的家具照片由他親自操刀拍攝,過程中他發現正方形桌子類似立方體,促使他用另一種方式去延續將立體平面化的理念。

多年來,秦一峰一直探討立體與平面關係,新作透過攝影將立體的桌子變成平面影像。

秦一峰從不以攝影師自稱,實際上他在2010年才開始以攝影為創作媒介,拍攝明式素工家具的局部,或是殘缺部份、或是木紋肌理。在他看來,這些人為或自然損壞的家具殘件,經歷過數百年的衰變,背後其實隱喻了明式家具所象徵的中國傳統精神的變遷。

他想以最客觀的效果呈現,照片消除了透視與景深,用他的話來形容就是「沒有前後、沒有明暗、沒有光影」,將畫面的空間感壓縮在同一種灰色的平面上。他認為數碼相機經過工程師及科學家們優化,無法達到最客觀自然的效果,因此他在工作室裏用大片幅相機,對着固定的家具局部拍攝,等待自然光均勻地照射在物體上,令其失去明暗對比,從而實現畫面上的「平面」。為此他花盡心思,試過用三年時間拍攝同一個桌角,期間仔細研究自然光的變化、菲林的曝光時間以及暗房技巧等,他的創作從不在乎效率。

作品以時間及天氣來命名,圖中作品名為《2013_11_15  10:28 Cloudless》。

他以拍攝作品時的年月日時分以及天氣狀況為作品命名,過程中其實也在與大自然對話,長時間曝光不僅記錄了天氣及光影的變化,某程度上也賦予作品時間性,正如這些有數百年歷史的明式家具殘件一樣,同樣經歷了時光的浸淫。

在秦一峰看來,創作時並沒有攝影的概念,「只是由於這種媒介是客觀的,是很接近真實的,我想利用這種客觀性做出相反的效果。」他說負片是有立場的,有黑白反轉的特性,舉例說,作品中最暗的位置,現實中其實是最亮的,恰好能賦予物件一種「起死回生」的象徵意義;立體的事物在現實中是有空間感的,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卻被壓縮掉,「我希望這種自相矛盾能產生一種新的形態,以平面手段表現立體器物。」

這某程度上也回應了展覽的主題「負讀/讀負」,令觀者得以用另一種視角去看待攝影,甚至日常事物。

負讀/讀負

日期:即日至11月16日
時間: 11am-7pm(星期二至六)

地址:中環干諾道中50號白立方畫廊

原文見於果籽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