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流行雜誌、戶外廣告到社交平台,時尚攝影無所不在,它作為一種視覺元素,已全然融入大眾生活之中。值得深究的是,時尚攝影除了標榜奢華與美感之外,還有何存在價值?這或多或少是時尚攝影展覽「Beyond Fashion」拋出的問號,尤其在影像氾濫及網上購物盛行的年代,還有人會在乎時尚攝影嗎?

一進展館,迎面而來是Miles Aldridge那幅女模特兒在煤氣爐燃點香菸的作品,他的相片色彩夢幻,鏡頭下的女性冷艷,華麗的外衣與茫然的神情,以戲劇性的視覺效果反諷社會物化女性的現象。無獨有偶,David LaChapelle以更迷幻而浮誇的紙醉金迷畫面,直指這世代的貪婪與消費主義。Steven Meisel走得更前,以一輯輯照片挑戰社會的既有價值觀,黑人模特兒、恐怖主義、女性整容……從這些例子看得出,時尚攝影其實並非總是風花雪月,它也有不平則鳴的一面。

風格強烈 不乏搗亂分子
大概攝影師們都明白,若然時尚攝影只是單純地呈現服飾的華麗,那麼它無疑只是商業的傀儡,然而利用時尚來探討社會議題的攝影師屈指可數,用來表達自我個性的卻為數不少,前有迷戀女性的Helmut Newton,今有離經叛道的Juergen Teller。不論是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的裸照、Marc Jacobs Bang男士香水廣告,還是展覽現場那幅將Victoria Beckham塞入白紙袋的作品,這些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影像常常惹來爭議,Juergen Teller總是樂此不疲地與傳統的時尚攝影唱反調。實際上時尚攝影界從來不乏此類「搗亂分子」,由二十世紀初的古典唯美時尚、1940年代異國情調的室外取景到後來的情色挑釁,哪一次不曾帶來視覺衝擊?
展覽展出48位攝影師的100幅時裝攝影作品,包括年逾七旬的Peter Lindberg、Bruce Weber及Paolo Roversi等攝影大師,以及Jack Davison、Maisie Cousins與Olivia Bee等九十後新進攝影師,依照Fantasy、Allure、Surrealism和Realism四種不同風格來區分作品,Fantasy顧名思義是畫面較夢幻的作品,而Realism則是在真實場景拍攝的照片。策展原意是在同一展區裏展示跨世代攝影師的風格變化,奈何作品之間過於跳脫,不熟悉攝影師背景的話,也無法窺探出不同時代攝影師的特色。

其實許多攝影師本身就帶有強烈的風格,Peter Lindberg的黑白時尚攝影裏有種坦誠與真實,Paolo Roversi的作品彷彿一幅幅古典油畫,Koto Bolofo的照片看似隨意但優雅,Elaine Constantine的作品滲透着青春玩味的氣息,而模特兒出身的Ellen Von Unwerth則擅長以香艷、細膩的鏡頭去展現女性的自信與自在。年輕攝影師也有獨當一面的例子,Maisie Cousins的女性軀體與花蕊作品充滿情慾,令人聯想起荒木經惟;曾為《時代》雜誌拍攝歌手Adele封面的美國八十後攝影師Erik Madigan Heck,作品以濃烈鮮艷的色彩見稱,展覽現場一幅身穿白色Comme des Garçons服飾的模特兒與紅色背景形成強烈對比,反映出川久保玲對未來時裝的定義。

超越廣告 衣服只是工具
展館中的大部份作品,都來自《Vogue》雜誌,這是一本對時尚及攝影界有深遠影響的雜誌,從1930年代的Horst P. Horst、二戰後的Erwin Blumenfeld與Irving Penn,到當紅的Mario Testino、Nick Knight,共同創作出多個經典封面。香港版《Vogue》即將出版,不知會帶來甚麼新氣息?
時裝是社會的一面鏡子,大半個世紀以來,夢露、麥當娜、戴安娜王妃及Kate Moss等,無不是透過時尚攝影,塑造出一個個經典形象,時裝在這片歷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時尚攝影固然是攝影師對時裝的演繹,但某程度上而言,衣服只是講故事的工具,時尚攝影早已超越雜誌及廣告手段,在Irving Penn與Richard Avedon等前人的栽種下,它甚至還進入了藝術殿堂。時尚攝影作為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,在這視覺為先的世代,更明顯也更普遍。

《Beyond Fashion》
日期:即日至2月24日
時間:10am-8pm(2月13-17、21-24日至2:30pm)
地點:鰂魚涌英皇道979號太古坊康橋大廈1樓ArtisTree
原文見於果籽
2 thoughts on “Beyond Fashion 時尚攝影的啟示意義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