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偉恒 多元攝影探討本土議題

香港藝術家蕭偉恒的錄像作品《打開大公報》,2018年獲得「香港人權藝術獎」冠軍,作品攝於2017年七一遊行,遊行隊伍途經灣仔國華大樓時,與《大公報》大屏幕的歡迎習近平訪港標語形成強烈對比。藝術家在定點位置拍攝路過的人群,然後利用電腦軟件處理成拉長畫面的效果,感覺就像運輸帶上慢慢移動的人群,象徵沒有終點的民主之路。

以狹縫掃瞄攝影的方法創作《打開大公報》,獲得2018年「香港人權藝術獎」冠軍。

由紀實攝影到多元拍攝手法
作品以狹縫掃描攝影(Slit-Scan Photography)的方法創作,2018年曾於黃竹坑The Hive Spring空間展出,與此同時,石硤尾的「JCCAC藝術節2018」展覽上,另一件作品《虛空中織人》亦以此手法創作。近幾年來,蕭偉恒一直以非傳統的攝影方式創作,從手翻書(flipbook)、熱敏紙到狹縫掃描攝影,他說:「攝影創作其實可以開放一些。」

《逐「綠」都市》

話雖如此,1986年出生的蕭偉恒,其實是從傳統的紀實攝影走過來。在城市大學修讀創意媒體期間,他跟隨老師兼資深攝影師吳文正,用兩年時間仔細記錄牛頭角下邨,「2009年舉辦《牛下開飯》展覽時,傳媒訪問的光環都給創作者,而不是屋邨的居民,感覺好似利用了他們。」

這讓他開始反思傳統的拍攝方法,慢慢嘗試以非紀實攝影及當代攝影的形式,繼續關注香港社會議題。2010年的畢業作品《X》以巨型全景照片拍攝城市景觀,同年尾的個展《逐「綠」都市》,用紅外線拍攝城市石屎森林中的樹木,突出香港正不斷消失的綠色空間。之後的《路邊·草》,以類型學的手法拍攝從香港不同地方收集的路邊植物,反映空氣污染問題,作品獲得2014年的WMA大師攝影獎。

SONY DSC
《捉不到的》以不斷轉動的影像,來呈現港人對解放軍營的模糊感覺。

生於斯長於斯,蕭偉恒十分關心香港,他嘗試從歷史、地理環境、空氣等議題重看這城,再通過攝影表達出來。2015年創作的作品《捉不到的》,他拍攝新圍、九龍塘、石崗、槍會山等幾個較近民居的解放軍軍營,每兩步距離拍攝一張照片,以30張照片為一組,安置在裝有摩打的裝置上,原理就像一本手翻書,當影像不斷轉動時,營造出一種模糊的動感。蕭偉恒以此來模擬在軍營外走來走去,卻永遠看不清楚的視覺經驗。

翌年的《顧客》系列,他向身邊多位朋友收集一年來的超市及便利店等生活單據,再將朋友肖像打印在拼湊的熱敏紙(thermal receipt)單據上,作品尺寸因應個人消費習慣的多少而定。熱敏紙會隨時間不斷褪色,因此肖像的印墨也深淺不一,令其成為一件不斷變化的作品。熱敏紙是很常見的垃圾,卻構成了一個人的身份,「它不單記錄了個人的消費行為,同時間也記錄了一個人的生活習慣。」

05
《虛空中織人》同樣以狹縫掃瞄攝影方式創作,將十分鐘錄像轉換成七米長的幻燈片影像。

狹縫掃描攝影 「呈現生活壓迫」
2017
年開始創作的狹縫掃描攝影作品,更為他的作品帶來嶄新的呈現方式。以《虛空中織人》為例,他先是在灣仔天橋定點拍攝錄像10分鐘,再以每秒60格的方式提取畫面中的一條線/狹縫,編寫程式將其轉換成影像,感覺就像織冷衫,最後做成七米長的幻燈片影像,隨着摩打不停轉動。狹縫掃描攝影與速度、時間息息相關,移動的物體在畫面中會扭曲變形,越快的物體越扁、移動得越慢則會越闊。「這種感覺好像生活在都市裏的人,人人想在越短的時間做最多的東西,這種急促的感覺將人壓縮,呈現出生活上的壓迫。」

蕭偉恒覺得形式與內容的配合很重要,「靜態影像有其限制,不同的攝影方法能改變我們觀看事物的方法。」他說19世紀時,人們對待攝影的方式亦十分開放,身處影像氾濫的年代,攝影的定義其實應更廣闊,去探索更多可能性。

《熱X像》

疫情下,探熱成為新日常,啟發蕭偉恒創作《熱X像》。2021年,他曾參與WMA Space的聯合展覽,燈箱上放有多塊恍如骨牌的亞加力膠,膠片上是以紅外線熱成像測溫儀拍攝的頭像,以及寫有時間、溫度等數字。每個濃豔色彩的影像代表某個人的身分及資料,究竟這些數據資料何去何從?當數以百計的亞加力膠並列而排,很容易讓人聯想起「神主牌」,這場疫情埋葬的除了自由,還有私隱。

註:「JCCAC藝術節2018」展覽,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於JCCAC地下及1樓展出。原文見於果籽

One thought on “蕭偉恒 多元攝影探討本土議題

Comments are closed.